扎根戈壁,他们是瀚漠中最硬的汉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人民日报客户端董洪亮高翔


【资料图】

甘肃边检总站移民管理警察在马鬃山边境辖区开展常态化巡逻踏查。高翔摄

天空湛蓝,沙砾遍地。午后的阳光更加炙热,满满的洒向天山余脉,一点都不吝啬。戈壁滩“黑着脸”沉睡在黄沙里没有醒来,享受着北端之地独有的寂寞。

这里是马鬃山镇,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唯一的边境管理区,与内蒙古、新疆接壤,北接蒙古国。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戍边民警以此为志,扎根戈壁。高翔摄

“全年5级以上大风达200多天,年降水量80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这里温差极大,气温夏季40多摄氏度,冬季零下40多摄氏度……”甘肃边检总站酒泉边境管理支队马鬃山边境派出所副所长俞建新正在介绍马鬃山的“自然风光”,一辆满载物资的配送车缓缓驶进派出所的院子。

“物资来了,抓紧卸车。”随着值班民警的一声吆喝,俞建新和同事们立即起身快步出门。

从酒泉边境管理支队到马鬃山边境派出所,这辆物资车已走了4个多小时。“夏天的时候,支队每个月为我们保证三次物资运输,冬天的时候每个月能保证两次。”俞建新说,在这里卸完物资后,运输车还得赶往酒泉边境管理支队所辖的公婆泉边境检查站、明水边境检查站以及明水边境派出所。

物资清点停当后,俞建新和同事带上水果、牛奶及日常用品驾车向戈壁深处驶去。位于马鬃山镇东北部的巴音布勒格村一直是俞建新和同事们的牵挂,他们要在天黑前将这些日常用品送到困难牧民家。

巴音布勒格村共有46户101人,牧民们不仅居住分散且大多年事已高,日常装卸饲养骆驼的草料成了牧民们的“心头病”。俞建新说,马鬃山地区常年干旱少雨,牧民们大都选择用大卡车从外地运输草料。为了解决牧民们装卸草料的难题,派出所牵头与当地牧民党员代表、矿企单位治安积极分子成立了“萤火虫”党员服务小分队,主动为困难牧民承担起装卸草料的责任。

除此之外,派出所民警还担任着群众的邮递员、代购员、理发员、医务员等角色。热情周到的服务拉近了警民鱼水之情,久而久之,牧民们都亲切地称俞建新为小俞警官。

“在荒凉的地方,也有不荒凉的人生。既要管理好、还要服务好,才能更好地强边固防。”这是俞建新时常说的一句话。工作7年以来,俞建新和同事“踏着晨曦而出,顶着星辰而归”,他们在家国之间选择了坚守,在戈壁滩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长期的工作中,俞建新和同事们总结创建了“八帮八解安睦隆”基层工作法(蒙语“安睦隆”意为:和谐),通过“线上点对点+线下面对面”的方式,线上了解情况,线下解决问题,把预防电信诈骗、草牧场纠纷、企地矛盾、环境污染、邻里纠纷等领域作为排查化解重点,让“枫桥经验”在马鬃山地区实现了自律和他律、刚性和柔性、治身和治心、人力和科技的和谐统一。

和俞建新一样扎根戈壁的戍边民警有很多,明水边境派出所民警李杰就是其中之一。

李杰20岁走进军营,2016考入公安边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学习。2018年底,按照国家机构改革要求,原公安边防部队集体改制退出现役,转改为人民警察。“从脱下军装、穿上警服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变化的是岗位职责,不变的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初心。”从橄榄绿到藏青蓝的9年时间里,李杰忠诚履职,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示了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辖区群众纷纷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因工作突出,李杰先后获得优秀义务兵、优秀学员、优秀公务员等荣誉,先后被嘉奖4次。

“要做,就要努力做好。”这是李杰的座右铭。作为一名儿子,他照顾父母的机会少之又少;作为一名父亲,他少有陪伴儿子成长的时间。

去年,李杰妻子怀孕临近预产期,他在妻子生产前一天赶回家中,又在未休完护理假时提前返回岗位履行戍边民警的职责。虽然李杰经常承诺会多一些时间陪伴家人,但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很少实现。心怀赤诚、满腔热血,李杰用朴实无华继续书写着戍边人的无悔人生。

扎根戈壁守护平安

甘肃边检总站明水边境检查站。高翔摄

夕阳西下,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忙完一天的工作后立即前往辖区,投入到夏夜治安巡查宣防集中统一行动的任务中。此刻,酒泉边境管理支队公婆泉边境检查站站长张超也和同事一起开始了查验任务。

2017年7月15日,G7京新高速正式通车,公婆泉边境检查站同日启动过往车辆、人员、行李货品的查控勤务。建站伊始,面对艰苦的环境、繁重的任务、极高的风险,张超主动请缨,立下了“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铮铮誓言。

“天上无飞鸟,地上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马鬃山群众群众口口相传的话,说尽了荒漠戈壁的苦楚。进驻公婆泉后张超发现,现实比想象中的还要困难,除了顶风冒雪开展查控任务外,所有人的吃喝拉撒、住宿通行、水电网暖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凭着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张超在短短2年时间里带领大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跨越式发展,公婆泉检查站先后获得甘肃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甘肃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酒泉市缉毒工作先进单位等10余项表彰。

G7京新高速作为连接华北、东北与新疆的主要通道,平均每天通过检查站人员1.5万余人,车辆达1.3万余辆。张超始终保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信念,带领大家在5年多的时间里检查过往人员920余万人,车辆670余万台,查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20余人,成为令不法分子胆寒的“鹰眼猎手”。

家国取舍显忠贞。2018年底,张超本有一次转业机会,但是走与留成了他人生路上的一道选择题。“走,可以回到阔别16年的家乡,与父母妻女团聚;留,意味着继续要在艰苦的马鬃山地区坚守,与戈壁风沙和严寒酷暑为伍。”最终,张超选择了后者。他说,“工作总要有人来干,国门边境得有人来守,与边关冷月相伴我不后悔。”至今,张超已坚守戈壁21载。

“扎根戈壁腹地,共守边境平安”,在这个信念的指引下,许多和张超一样戍边民警沉淀,成长。

从最初的业务民警转变为拥有丰富经验的警犬训导员,明水边境检查站民警达永洋不知付出了多少时间和汗水。

2019年年底,达永洋参加了国家移民管理机构首批警犬训导员培训。初次接触警犬,达永洋心里根本没底,“警犬会不会很凶猛,我的能力不足,恐怕带不出优秀的警犬……”心里虽有忐忑,但达永洋还是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时常向老训导员虚心请教以求提高。结业时,达永洋获得了服从科目和专业科目双满分的成绩。

“别人5点起床,我就4点起床,为了培养和警犬的亲和力,我每天把多的时间都用在了警犬的陪伴上。”达永洋所带的警犬叫“教授”,在一人一犬的朝夕相处中,达永洋与“教授”之间逐步建立了默契度与信任感,成为了一对同频共振、共同进步的好战友。

达永洋清楚记得,2021年12月16日22时许,明水边境检查站在执行安保查控勤务过程中,“教授”对过往司乘人员裴某犬吠,令裴某紧张不已、当即逃跑。在裴某无视执勤民警警告后,达永洋及时指令“教授”追踪裴某并协助民警将裴某控制。后经查缉平台核验,确认裴某为网上临控人员。“其实,‘教授’擅长的科目是搜毒,这次协助抓捕相当于干了一个‘副业’。”达永洋摸着“教授”的头眼里满是骄傲。

对于训犬这门别人眼中苦、累、难的技术活,达永洋用“热爱”和“满意”表达了自己对警犬事业和移民管理事业的态度。

荒凉的戈壁滩一派苍茫,延绵无尽。大风起,黄沙漫天。然,生命总因热情而闪光,在马鬃山的落日与晚霞中,一株株芨芨草、骆驼刺格外挺拔,迎风抖动,成为瀚漠中最硬的“汉”。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