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记者手记:八步沙“六老汉”治沙先进事迹家喻户晓 感召陇原儿女再续绿色生态传奇

来源: 中国甘肃网

【专题】我为党旗添光彩 植树披绿八步沙公益植树主题

根植绿色梦想,汲取精神力量。近日,由中国甘肃网主办,中铁二十局市政公司协办,古浪泗水镇政府、中国甘肃网武威频道承办的“我为党旗添光彩 植树披绿八步沙”主题党日活动,从金城兰州向西北出发,翻过积雪连绵的乌鞘岭,行至武威古浪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实地体会新时代的“愚公”精神,深刻感悟“两山”理论的实践伟力。


(资料图)

“六老汉”的宣言书

走进纪念馆大门,仿古式纪念馆正对大门坐落在台基上,抬头上望,一块块荣誉牌匾悬挂整齐,溢彩流光。纪念馆工作人介绍,纪念馆曾是第三代场部的办公房间,2019年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获得“时代楷模”称号之后,将其翻建成了纪念馆。

纪念馆虽小,图片、视频、实物、证书等展品浓缩了八步沙林场三代人四十年来筚路蓝缕的治沙故事。“展览馆的老物件是当时他们用过的,非常的珍贵,在老物件中还是那张‘承包合同’最值得纪念了。”纪念馆解说员潘润说。

的确,这张合同是“六老汉”的宣言书。1981年,土门公社的郭朝明、石满、贺发林、张润元、程海、罗元奎6人摁下鲜红手印以联户形式承包下7.5万亩治沙任务,“倔强”的他们从此开始了战天斗地、寻求生存之道的征程。

1981年承包合同书

四十年三代人的接力

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凸出的一片沙漠,曾是古浪最大的风沙口。上世纪,当地一带居民深受风沙侵扰,一度成为了当地人的穷根。面对日益恶化的土地,“六老汉”算出了“长远账”,深知此时再不植树治沙改变环境,日后就只能被迫离开家乡。“这么说吧,咱们现在所站的纪念馆这个地方,在以前就是沙漠。”回想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石银山生动地打了这个比方。

“二十一二岁就来林场了,今年多五十多岁了。”石银山是第二代治沙人,1992年,石满老汉去世,22岁的儿子石银山接过了父亲手中的铁锹,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2016年,随着郭朝明老汉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加入林场,如今,八步沙林场已有了第三代治沙人。

在精神的角力中,治沙人的意志牢牢生根。上世纪80年代的合同陈列在纪念馆中,略有些泛黄,合同上六个人的红手印却没有褪色,祖辈的诺言在六家三代人中传承,四十多年间他们只为了这一件事。

敢把沙漠变绿洲

站在八步沙六老汉纪念馆,向腾格里沙漠深入望去,低矮的灌木丛一眼看不到边际,难以想象这里曾是荒芜的沙漠。四十多年来,三代人将这里换了人间,当初7.5万亩治沙任务的诺言早在2003年成为现实。

“都不敢认识了,变化太大了!”这一幕令讲解员潘润记忆犹新。去年六月,八步沙来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面对已是绿洲的八步沙,老奶奶难以置信小时候的八步沙会蜕变成如今的样子。“据老奶奶说,她是土门镇本地人,小时候为了生计家里搬到新疆去了,去年才有机会回来看了一眼。”潘润向记者说道。

如今,从一道沟到十二道沟绿色屏障逐渐树立起来,目前已治沙造林28.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绿色长城坚不可摧,拱卫着周围10余个村庄,10万亩良田以及穿境而过的铁路、国道、输油输气管线。

站在八步沙高处向沙漠眺望所见

沙漠中的精神丰碑

“这里的镇馆之宝应该就是他们的精神,‘六老汉’的精神会世世代代传递下去。”一名参观的游客说道。

在“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事迹的感召下,全国各地的游客、研学班等来到八步沙,“你们是今天第三批来这参观学习的游客。”纪念馆讲解员潘润告诉记者,去年共计接待了3.8万余人次。

不仅如此,随着八步沙生态实践成果的不断显现,古浪人更加积极投身到压沙植树行动当中。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古浪县连续12年大规模开展春秋季义务压沙、植树活动,全县人民的热烈参与厚植了绿色底蕴的浓烈氛围。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生态的扭转,古浪的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美好的生活更加可持续。下午五时许,记者一行离开八步沙,远处的农田里有些已经泛起了绿色,近处的公路旁时不时地出现植树的场景,这些在八步沙铺展而开的“绿色”成为生态甘肃的生动注脚,新时代的绿色甘肃故事正在徐徐展开。

标签:

精彩放送

热文